发布时间:2019-02-20 来源: 浏览:5862
增加生命的厚度 文/刘冬梅
——读《对照记》有感
在一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下,我像喜欢漂亮衣服一样喜欢上了书。前两天入手了一本好书《对照记》,而且还是作者签名版的,可让我兴奋了。文中若水先生说:“如果把人体展露于世的表面积作为一个恒数的话,其中90%是靠穿着展示的。”那么穿得得体、舒适、赏心悦目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我并不认为把书和漂亮衣服放在一起贬低了书的身价。
这书由出生于不同年代的郭兴良、景如画、若水三位作者,以同一主题自拟题目各撰写一文,全书共30个主题,90篇文章。作者对于我来说是媒体名人,对这本书的渴求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若水先生名为《用音乐启迪人生》的文章,文章如醍醐灌顶般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完美,只有接受生活中的不和谐,再努力去追求和谐,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境由心转。得到这本书时,我便放下手中其他书籍,酣畅淋漓读起来。如果说得到这本书有偶然性,那么让我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则是书中的智慧、趣味性、知识性、文采斐然所致。
三位作者带着我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看到了近80年中国人所经历的贫穷和苦难,及人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看到了那个在牛圈中呱呱坠地的婴儿终于活了下来,还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看到了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玩微信,熟练地使用着网络用语“蓝瘦”“香菇”而被九十多岁的母亲呵斥“不要玩手机了!”,看到他雪中跳水、驾车的任性;看到了那个工作了两年,为追求梦想,又去准备高考的青年,看到了那个用画笔记录乡愁的画家;看到了那个穿着薄衣在冰雪中提着小火盆去上学的小男孩,看到了那个对社会现状做深刻思考并提出自己建议的长者……生命之河带着对这个世界深沉的爱和使命,穿越峭壁险滩,翻越崇山峻岭,静静淌过肥沃的原野,伴着那独有的清香、和谐的旋律奔流远方。
生活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作者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中国过去的艰苦奋斗画面,那些苦涩的岁月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幸福生活的继承者、享受者的我们是否具备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和社会来讲,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统筹、高位推进,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作为个人也应该自觉认识到自身进步的必要性,不要被历史进步的车轮狠狠甩在后面。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步,或许“重庆公交坠江逝去15个生命”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不发生,在丽江遭殴毁容的女游客也可以幸免于难。从这个角度讲三位作者完全可以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文明的先驱者,成为我们的榜样。
读书,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高贵而丰盈,三位作者始终坚持阅读写作。我们都以工作忙,没时间,精力不济为说辞,其实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电视剧、手机、电子游戏等业余消遣上,也有人根本不把阅读当回事,认为读和不读没有区别。举个例子,就说狗,当说到狗,我们一般能想到狗的样子、叫声,再说得出几个狗的品种算是有见识的了。再来看看文中郭老师说狗:
问:原始社会有狗吗?
答:有研究称,世界驯化狼为狗在距今4至1.5万年前(亦说10万年前),河北徐水南庄头出土的狗颌骨说明中国狗的出现在万年以前。
问:上古典籍有载吗?
答:太多了!甲骨文有“犬”字,《老子》中有“刍狗”“诗经”中的“尨”(多毛狗),《左传》中的“公嗾夫獒”,“山海经”中的“犬戎”则是以狗为图腾的古老氏族……
彼狗为狗,此狗亦为狗,然而此狗与彼狗相差真是十万八千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还在悔“术业不专”,这书读与不读还是不同的,虽然看到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参悟了那山与水之间的曲折轮回、哲思与奥妙,人生也因此而变得有厚度。三位作者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地读着写着,他们工作并不比我们少,时间并不比我们多,却比我们还努力学习。
学会思考与判断,让我们行走得踏实而坚定。
作者若水在对家乡年味变异后思考其成因:
一、一些地方管理缺失的原因,使传销打而不绝,常常死灰复燃而变异变种;
二、城市对进城人员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三、乡村治理的缺失。
并提出期望:这不是小问题,应该好好重视一下!
资深媒体人景如画先生用20世纪60年代的视角从童年往事到生命中成长遇到的丰富人生经历侃侃而谈,诚恳而真实,让人身临其境回到记忆中的年代。
对于传销、赌博、打架、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是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家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因引起深刻的思考。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是多长时间?在我们生命存续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将我们的人生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充满了野蛮与暴力,还是沐浴在文明的春风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如果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判断,学会判断这钱来得正当与否,学会思考该如何解决纠纷与矛盾,能做出合理的价值取向,都能做到使自身言行尽量符合社会价值标准,那样生活会和谐得多,美好得多。因赌博家庭分崩离析的,因欲望而误入歧途的,因大脑发热一时冲动而留下一生遗憾的,可以更少一些,再少一些,可以使更多的生命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人生的静美与厚重。如本书作者那样学习和思考,很少有人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却给我们启示,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就算只能做到一点点。
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伟人也好,凡人也罢,大家都一样。”我们都在追求幸福。有人说“读书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蒙曼老师说:“亲近什么都不如亲近文化。”克雷洛夫说:“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文明社会需要他们,每一个普通人生的幸福需要他们。在我们改变不了生命长度和宽度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增加生命的厚度,使灵魂更生动一些,使生活更幸福一些。
(文/刘冬梅)
上一篇:“田埂”后的深思 文/陈祖礼
下一篇:“急病”所悟 文/赵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