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魅力马龙 马龙旅游

马龙旅游

弥漫在马龙美食街的乡愁 作者/彭文邦

发布时间:2022-01-07  来源:  浏览:20060

       似乎不经意间,在马龙城西南端的文河路上,整整一公里长的美食街就形成了,近百家餐馆在这里落户,使这条街弥漫了浓郁而又温馨的人间烟火味。



  好像带有很强烈的“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色彩——没有谁在事先规划和倡导这条街要成为美食街。但熟悉马龙情况的人一琢磨:哦,善于经营的商家,嗅觉比任何人都灵敏,他们早已捕捉到了市场这支无形的手。看,这条街南头紧贴着樱花谷,浪漫的樱花每年要招惹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街的北端,是与杭瑞高速公路进入马龙必经的迎宾大道交汇,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里经营美食,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




  但关键的关键,是马龙人能够拿得出自己的手艺,拿得出自己的货。通过许多年的磨练,马龙美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经具备了接待八方客的初步实力。

  马龙美食的准确定位是乡土美食,它的发端是马过河风味——马过河是长期处在交通要道上的一个小镇,南来北往的人到这里要歇脚,要吃饭,马过河风味也由此应运而生。不论是它最初的家养野生动物、山上的野生菌、四季的药膳、本土的特色小吃,食材上来自于乡土,做法和传承上也来自于乡土,乡土味是它的根本和灵魂。

  杭瑞高速公路开通后,马过河的交通聚集功能已非昔日可比。但魅力十足且生命力也无比强韧的马过河风味开始向四面八方扩散——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马过河风味之花在马龙城开得最为鲜艳。




  民之所需,政之所出。地方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加强对这条街的引导和服务,为这条街梳妆打扮。怎么为这条街梳妆打扮呢?马龙抓住了自己的特质,在这条街上镌刻下了这块土地上深深蕴藏着的乡土风味、乡愁情结。

  这样,美食街的南北两端,矗立起汉唐风格的门楼。见证着马龙从西汉时期就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的建制,马龙在汉唐时期处于爨文化的中心区域。汉唐风格建筑浑厚古朴,与马龙的民风民俗两相契合。两端的门楼上,镶嵌了八副浮雕画。北端的四幅浮雕画以历史的重大事件为主,分别为:诸葛会盟、忠勇义象、杨慎题诗、宋湘作赋;南端门楼的四幅浮雕画以重点的历史人物为主,分别是彝文书祖、父子铨枢、大头百姓、万里寻亲。两端门楼上的牌匾,也题写得非常实在。北端的牌匾为:“马龙味道”;南端的牌匾为:“滇东食尚”。


马龙味道

 


滇东食尚

 


诸葛会盟

 


忠勇义象

 

杨慎题诗

 


宋湘作赋

 


彝文书祖

 


父子铨枢

 


大头百姓

 


万里寻亲

 

  一公里长的街道屋檐下,都以汉唐风格搭建出能避风雨的门头。


  布局在整个街区的八组雕塑小品最终也落脚到了我们的乡愁情结——这是一条休闲的街面,是我们亲近人间烟火的地方,因而雕塑完全围绕着我们的民情民俗、乡愁记忆展开。

  在最北端,美食街与迎宾大道交接处,是苗族的迎宾酒,这是苗族同胞由来已久的好客习俗,当贵客将要进入寨子的时候,就请你先喝一杯牛角酒吧!喝完这杯酒,算是您初步领略了苗族同胞的热情与好客,还有酒杯中浓浓的情意,带着这份暖心进入寨子。


  往南走数十步,是彝族的织草褂,采摘山上的火草叶,取绒纺线,织线成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马龙彝寨保存下来的人类文明里程中的活化石。


  在美食街的中段,街面跨越马龙河,视野相对开阔,街面两侧布局了两组热闹的舞蹈:东侧,是苗族的芦笙舞,选取了两个成人叠罗汉吹奏和一个孩子边吹边舞的热闹场面;西侧是彝族的花灯团场,男演员手提灯笼,女演员挥舞手绢,热烈欢快。


  再往南,到了美食街与康祥路交叉的路口,东侧的雕塑是勒荞丝,两个回族妇女站在桌案前,向我们演绎了将荞凉粉切割成条,晾晒成丝的过程。荞丝和干洋芋片,是马龙历史悠久的两道传统菜,其制作工艺相近,烹调工艺相似,香脆的味道各有千秋。西侧是拾菌子:马龙盛产门类众多的优质野生菌。夏秋时节,“菌香烟雨外,美味滇东闻”。采菌是劳作,是收获,是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品菌是一种美味的享受。



  已经快到美食街的南端了,我们在街的西侧,看到一位淳朴美丽的母亲正在推着石磨。石磨是农耕时代农户家庭必备的食品加工工具,型制大小不同,主要功能为磨面、磨豆腐等。漫长的时光里,正因为有无数美丽的母亲在石磨上磨出了食粮,我们才得以薪火相传到今天。街的东侧是舂石碓:石碓也是农耕文明时代重要的食品加工工具,具有脱壳、去皮、捣碎、揉细多种功能。经过石碓,稻谷脱壳为大米,糯米饭舂成了糍粑,秸秆舂成了细糠。雕塑中,一对恩爱的夫妇,男的在踩碓,女的在抱碓,劳作中也不忘互相对望,打情骂俏。



  要真正体会浓浓的乡愁,还是请逛到街上,进入一家店面,慢慢地品尝。

(作者/彭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