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魅力马龙 马龙旅游

马龙旅游

一派西湖的千年情怀 作者/彭文邦

发布时间:2022-01-07  来源:  浏览:20025

       在深秋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去拜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城南的一派西湖。要观赏这里的美景,当然是春天来看东面几百亩金灿灿的油菜花,夏天和初秋来这里看满池的荷花。此时前来,更多的是看到枯荷,还有剩下不多的一些莲蓬。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心绪,因为在这里,历史的内涵和储蓄远远胜于美景的韵味。







  一派西湖的西端,紧挨着历史上的古驿道,即史书记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已经作为民间的通商道存在,即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古道”。古驿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方丝绸之路与后来的五尺道、中大路(通京大道)属同一条道路,是云南连接内地最主要的通道,这条道路承载了军事、政治、交通、经贸等诸多功能,也成就了这条道路上沿途村落曾经的繁华。1934年滇黔公路开通后废弃。古驿道经过县城至昌隆铺一段,与今天的马旧线基本重叠。我们可以想象,早在 2700多年前,南来北往的人们从这里经过,看到高原的缓坡丘陵中,一水从东而来,浇灌这里的千亩平畴,一定会心生艳羡。
那么,为什么这里也诞生了一个“西湖”呢?



  杭州西湖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美丽倩影。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西湖早先是江水倒灌形成了一个堰塞湖,沼泽遍地。是历代先贤励精图治,不断整治,才形成了如此美丽的画卷。在西湖的多次整治中,有两次重要的整治恰恰与历史上两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联系在了一起。

  唐朝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主持疏浚西湖。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组织修筑湖堤,对西湖产生了划时代的改变,使西湖从一个天然湖演变成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泊。

  宋代大文豪苏轼先后两次在杭州任职,每次都悉心研究西湖水利。当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很为严重。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呈上《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规模空前,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此,西湖立于不废之地,也为后来杭州成为南宋的首都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宋末期,杭州城的人口超过了百万。

  可以说,西湖的形成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美好生存环境的一个杰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是人间美景与无数美好历史故事的叠加。西湖美景与西湖故事,举世效仿。这种效仿,辐射到了我们所在的西南边陲。

  明朝末期的崇祯年间,担任马龙知州的夏暐倡率仕民在这里筑堤,形成辽阔的湖水景观,广植荷花,一派湖光山色,并命名为“一派西湖”。《马龙州志卷之三:地理》对此记述:“明时州牧夏暐于缪家河上流使筑一堤。西南郊外停波渺渺,遂成巨津,因表之曰‘一派西湖’”。

  关于知州夏暐,马龙现在仅存的两本旧志,清代雍正时期的《马龙州志》、民国初期的《续修马龙县志》对他的记述非常简略,只记述了他在明末的崇祯年间担任过马龙知州,他的籍贯、科举,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都已无法考证。但对他修筑一派西湖和在这里曾立下坊表做了记录——这就够了,历史上那么多的过客,能给马龙留下永久性的人文记忆,少之又少。因为一派西湖,马龙应该会永远记得夏暐知州。

  事实上,这一派千亩平畴的美景,早在夏暐知州之前,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明代嘉靖年间,时任马龙知州的张棅漫步此间,写下《东河春水》一诗:

滇阳春暖雪初消,惊见东河水涨涛。
翠柳依依牵野缆,碧桃点点映江皋。
鱼龙得意应神化,鸥鸟多情忆故交。
愧我宦游淹万里,一丝谁似子陵高。

  同一时期的马龙士子陈瑞麟,留下了《咏双龙潭》一诗:

龙窟比邻共一隈,天分灵窍此中开。
月明夜铸双金镜,云暗朝笼两玉杯。
并贮琉璃滋下土,均瞻鳞甲起春雷。
忆予伯仲传芳草,对此深惭二谢才。


  大约也就在明清之际,经过文人学士的比选斟酌,富有诗情画意和深厚人文情怀的“马龙八景”完成了筛选命名。令人称奇的是,八景中的三景,就在一派西湖这一片人文美景富集的区域:九曲文河、龙湫夜月、东阿古木。“八景”问世以来,围绕这一题材的歌咏诗作蔚然成风。我们可以猜想,注重诗文取士的古代,但凡到此主政一方的官员,免不了要对地方上的美景歌咏一番。清代雍正年间知州许日藻主编《马龙州志》,民国初期县长王愗昭主编《续修马龙县志》,都少不了把自己的《马龙八景》诗编入其中。只可惜,在印刷业和传播业非常落后的古代,这些诗作留存下来的太少太少。但今天能够看到的“八景”诗也有数十首之多。在马龙的历史文化广场文化墙上,我们选取了清代马龙本土文士杜诠的八景诗,对一派西湖近旁的三景,他是这样描述的:


东阿古木
东冈老树八九株,势翻霄汉影扶疏。
群鸦巢烟无时代,苍翠盈眸真画图。
更宜秋色染林樾,十里遥闻商籁发。
惨淡长罗惯拿云,连蜷斜枝争弄月。
 
文河九曲
凭高环眺溪如玉,分源合注九九曲。
一曲清波一曲烟,苔岸应规争绕绿。
练带交叠自潆洄,虬螭旋舞何壮哉。
浮槎迥可通银汉,不羡山阴流觞催。


龙湫夜月
带廓邻村住一龙,素娥来戏水晶宫。
烟净蠙珠浑可掬,萍合玉镜乍迷踪。
岸柳亸绿池清浅,锦鳞乱吹金波转。
狂欲捉之为杂佩,飞向青天怅然退。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理所当然被列为第一要务。这里数千亩的良田沃野,又紧邻州城,是地方官员关注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修建观稼楼,引领全州的农事活动,也就成了最理想的地方。但何时在这里修建观稼楼?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较早能看到清朝康熙年间马龙进士,也是马龙正史记载中最著名的书法家查奉璋为观稼楼书写的石阶联:

玉露当阶,一滴清凉消暑气;
云龙带雨,半天飞舞润黎民。
横批:澄潭印月


  《续修马龙县志》记载,最后一次修筑观稼楼是在民国五年(1916)春天,由时任县长王懋昭主持修建。“复于丁巳春建楼三楹于潭上,楼下置国民学校,楼上从俗请设龙王位便农民之祈祷”“吾人之建设必求有利于民,固非徒游观计也,此楼应名曰观稼”。在县长王懋昭记述观稼楼落成的文章里,对这个片区的美景也做了精彩的描述:“每当花朝月夜,潦水净而寒潭清,鱼跃鸢飞,俨然一平湖风光。龙湫夜月,邑志称八景之一,洵不诬也。势不可无楼阁以壮观瞻,通游玩,作吾民之休息地”。观稼楼为三间二层瓦面土木建筑。观稼楼在“破四旧”时被拆除。村民们回忆,在观稼楼没有拆除之前,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要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到了农历的六月六,庄稼正在茂盛生长的时候,村民们要到这里举行谢龙仪式。紧邻一派西湖,旧时还建有财神庙、五神寺、南门大桥。这一派湖光山色田园风光,满满地充盈着历史的记忆。

  留住历史的文脉与记忆,修复和重建是不二的选择。


  2020年的初春,在马龙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一派西湖的重建工程拉开了序幕。工程动土之后,当地老百姓有了这样的热议:是彩云飞临;二是潭碑现世;三是神龙现身;四是灵龟献瑞——在我们美丽的云南,彩云、蟒蛇、长寿龟本来就应该是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常态和专属。让当地文化人士非常关注的,是观稼楼的石刻局部的重现。自从破四旧拆除了观稼楼,观稼楼的基础和石阶被拆去修建水库,几十年过去了,马龙的文化人每当谈及此事,都在扼腕叹息:我们再也见不到书法名家查奉璋的石阶联真迹。一派西湖的工程在火热推进中,大龙井村一个姓杨的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搞运输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认定这块石头是从自己村中出去的,应该是自己村的宝贝。当即拉回,保存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过文化人士考证,这块石头正是查奉璋手书观稼楼石阶联真迹的横幅。横幅已经残缺了三分之一,只剩下“潭印月”三个端庄、潇洒、浑厚、大气的行楷字,阳刻,大有王羲之、欧阳询的遗风。







  从2020年的春天到夏天,一派西湖初具雏形对外开放,此后又不断地增建基础设施,至今已接待数万游客。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她承载了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情怀,相信会越走越好。

(图文/彭文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