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乡镇(街道)播报

乡镇(街道)播报

纳章镇:民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4-29  来源:  浏览:3125

     民间文艺的主体是劳动人民,兴于乡村,是乡村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发展民间文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大有可为。如今,在纳章这一方热土上,民间文艺正蓬勃生长。
      “我加入纳章社区文艺队已经几十年了,看到党委政府对乡村文艺越来越重视,我发自心里高兴呐!”司小玉六十多岁了,现在是纳章社区老年文艺队队长,作为老一辈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年轻的时候,在农忙时节也不忘召集队员进行舞蹈排练,如今年纪大了也始终在发光发热。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纳章镇的努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民间文艺有“地”生根。近年来,纳章镇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镇综合文化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协同建设,整合综合文化站现有资源,打造“八室一校”功能室、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同时做到全镇五个村(居)民委员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全覆盖,建成大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李子沟村民族团结广场,各村民小组均建设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确保广大群众文艺活动有场所,活动场所有数量、有质量。
       
       多彩的文艺创作让文艺人才有“书”可读。纳章很早以前曾是彝族聚集地,彝族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过,甚至当地诸如方郎、普柒、迤堵、左左碧等村名均为彝语音译而来,而纳章一词意为长山脚下的黑彝族村。这意味着纳章有丰富的彝族文化文艺资源可以追溯。李子沟村现为纳章镇唯一有彝族生产生活的地方,自2021年以来,该镇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发挥好文化站作用,大力挖掘、发扬厚重的历史文化,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红色故事、村庄及地名由来、神话传说等10篇,同时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不断创新李子沟彝族文艺队表演内容及形式,在节假日多点多场次表演,增加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曝光度,并对彝族敬酒歌等传统歌曲进行排练。
       在竹园村,有一位民间文艺爱好者张建云,虽然已七十四岁高龄,但家中的二胡、笛子、鼓、唢呐等乐器应有尽有。2021年,纳章镇将“文化大院”的牌子挂到了老人家门口,从此同村的文艺爱好者有了活动的场所。同时,该镇积极邀请退休教师、文化文艺人才返乡,为广大民间文艺爱好者创作了方言小品《家乡宝》、方言快板《走纳章》等剧本、歌曲,并指导进行排练。村里有了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晚上的文化活动室也聚集了更多人气。
     
       对文化保护的重视让文艺表演有“土”可依。梅德明是李子沟唢呐演奏的传承人,他有蔡加兴、蔡加有、李树林等十余名徒弟。2021年,纳章镇申报的李子沟唢呐演奏项目被成功核定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梅德明高兴了好长时间,“一直以来我都在为传承我们彝族唢呐的人越来越少而担心,现在有政府帮忙,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来把这门技艺传下去。”他说。
       除了唢呐演奏,彝族“火草褂”“泡缸酒”“火把节”等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纳章镇也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下思考着其发展与保护。尤其彝族传统服饰,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导致纳章当地彝族也很少将其当做日常穿着,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纳章镇不断挖掘其编制技艺并培养传承人。
      


       文艺人才的培养让文艺血脉有“人”传承。纳章一直是一块民间文艺生长的热土,自编自演自唱的小品、歌曲等曾在区里、市里获奖,如今辖区五个村(居)委会共有12支文艺队,年龄分布在30到80岁区间,拥有老、中、青力量,发展潜力较大。纳章镇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积极组织文艺队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妇女节、劳动节、春节等节假日与其他文艺队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利用好广场舞这个媒介,激发辖区民众对文艺活动的热爱。对于有文艺氛围的家庭,鼓励进行家庭传承,并制定评选标准,每年评选“文化大院”,激发民间文艺发展内生动力。
       “以前闲下来没有可以娱乐的东西,只能看看电视,现在好了,有人带着我们跳舞,生活也算是多姿多彩。”随着民间文艺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广大群众闲时缺少娱乐活动的问题,也促进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了乡村振兴精神动力和创造力。(纳章镇:胡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