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魅力马龙 马龙文苑

马龙文苑

异彩纷呈的马龙古桥/杨增外

发布时间:2021-02-03  来源:  浏览:7011



中国的古桥源远流长,中国的古桥千姿百态,中国的古桥风姿绰约,中国的古桥出神入化、巧夺天工。正是它,把桥梁的优美建筑艺术惠及到神州大地;正是它,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境内外的四面八方。马龙的古石桥、古木桥即是中国古桥的一个缩影。

历史之桥

马龙的古石拱桥,形式多样、造型较美,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跨度较大的一孔石拱桥,有两孔式双石桥,有三孔式石拱桥,有五孔式石拱桥。桥墩的地基有的挖掘至老底,有的底太深就在底层铺垫上好的黄栎木炭,然后用铁簪子打磨好的五面或者六面青石砌就。桥墩笔直矗立,顶内部的半圆,犹如上弦月。桥顶路面部用平整的青石铺成弓形,两边大多是条形青石或砂石砌的桥栏。也有的桥栏每隔一米左右有一根方形的石柱,石柱上雕刻着龙、虎、麒麟、狮子等吉祥动物,石柱又用青石条穿接起来,远远望去,桥面就似一个很大很大的青黑色马鞍子。许多桥的拱顶下石缝中间会悬挂着一把宝剑,据说是斩杀孽龙和水妖的镇桥之宝。少数桥拱较高的两头还镶嵌有多级石坎,当然,这类桥只能人畜通行了。

《雍正马龙州志》记载,那时有名声的石拱桥就有21座,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又建了不少桥。在马龙老人的记忆中,70年代马龙境内较大的古石拱桥还有30多座。

这些能较清晰记忆或者有资料明确记载而历史久远的如:越州屯村前大石桥,明洪武年间建,至今600多年。县城西南观音桥,明成化中期建,至今500年左右。纳章镇竹园村镇西桥,明万历十七年建,至今432年。县城北的双桥,明代建,至今至少370多年。河边村虎渡桥,清乾隆四十六年建,至今240年。旧县梭罗湾与红桥之间的卧龙桥,建于清嘉靖年间,至今400多年。旧县高堡社区下南屯村龙海河上的前桥及旧县河上的后桥,都为清末该村人振威将军周忠凌牵头所建。旧县街道办事处梁家田村旁安南桥,清代中期建,至今也有200余年。张安屯街道办事处小河村东南30米处的三官桥,清嘉庆十三年建,至今213年。


姑娘桥,传说因有红桥河阻隔,人们不仅上万寿寺进香拜佛要绕路,就连上、中、下的中和三村分别到对岸农田耕耘,也要绕一里多路,十分不便。上中和村三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既是亲戚又是好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她们都认为修桥补路是行善积德的好事,不仅为村民带来方便,也同样方便了自己和家人。她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都捐点值钱的东西修桥吧!”于是各自把锁在小箱子里珍藏多年的所有的金银首饰捐献出来,修建了该桥,造福了当地人民几百年,因此,村民就尊称此桥为“姑娘桥”。

虎渡桥,传说清代前期,战乱不断。一天,一个逃难的母亲怕婴儿啼哭,引起杀身之祸,就把婴儿藏匿在北岸芦苇丛中。一只母老虎嗅到人味而找到芦苇中的婴儿,不但不伤害,反而用它的奶喂可怜的婴儿。此时,追兵又至。母老虎立即把婴儿驮在自己宽大的、厚茸茸的毛背上,凫水渡过了河。追赶的兵匪过去后,逃难的母亲找到藏匿婴儿的芦苇丛时,却听到婴儿在河对面啼哭。于是,急急忙忙绕着跑到孩子处,孩子被放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完好无损,母亲急忙抱起孩子,紧紧搂住,谢天谢地地回家了。建桥时,对上上下下河段多处进行勘察,石匠师傅们最后选定的桥址,恰恰是母虎驮婴儿凫水过河的线路。因此就取名为“虎渡桥”。

带砖桥,位于旧县街道办事处梁家田与角家湾之间的角家湾水库中。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讨伐孟获,要进驻关索岭,必经梁家田凹子。梁家田凹子当时是原始森林,许多孔雀飞来飞去,孔雀粪便淤满了凹子。前一部分士兵艰难地过了凹子后,多人小腿化脓溃烂。于是诸葛亮命令后面的士兵们每人带上一块砖,在凹子最低处砌起一座石拱桥,所以取名带砖桥。

五花八门之桥

依据建桥人命名的如:朱黄桥,因窝郎朱姓黄氏出资所建命名。张经桥,因明代马隆所千户张经出资所建,故命名。

因景点命名的如:明代建的瀑津桥,位于段家迤泽和杜家迤泽之间,因马龙“八大景致”之一的“层岩瀑布”得名。

依据村名命名的较多,如:响水桥、西河桥、松溪桥、龙洞桥、云水桥(纳章云水湾)、方郎桥、青石桥、下中和桥等等。

因桥的状态命名的如:梭罗湾村西的卧龙桥,虽是单拱,但桥的两边嵌有石雕龙身,成双龙卧桥并驾之神姿,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土官寨村前的石桥,因横卧于两山之间的马龙河上,并且有5个石拱,远远看去就似一条龙,有人也称为卧龙桥。

因方位命名的桥如:位于旧县街道办白塔社区黄土坡村东的关东桥及村西关西桥,都为单拱石拱桥,建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今看此二桥并不起眼,但它们是川滇古驿道上的两座名桥,又因“享公好义”,被皇帝亲封的“大头百姓”角光显而闻名遐迩。皇帝旨意经黄土坡时,无论从关东桥进,还是从关西桥进,“武官须下马,文官须下轿”,都要拜见角光显,不知委忍了多少州府官员乃至巡抚大员。

因结构命名的桥如:旧县白塔设区张基屯井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村民捐资捐物修建,至今118年,桥下是汩汩突涌的百年饮水井,桥上是通达的石铺路面,井壁上部是碑刻,记载了桥井的修建及捐资功德名单。这井桥一体双用的奇特建筑,实为罕见。

因使用价值命名的桥如:马鸣水涧河老风雨桥,桥顶瓦屋飞檐,桥面木板铺嵌,两侧安有长椅护栏,可供过桥人避雨及歇息。……

至今,马龙的古石拱桥完好保存下来的已经屈指可数了。白蟒河桥(三拱)、姑娘桥(三拱)、张家屯桥(一拱)、下南屯前桥(一拱)、后桥(双拱)、卧龙桥(单拱)、龙海村镇风桥(单拱)。其余如上中和桥、下中和桥、虎渡桥、方郎大桥、上营桥、白塔铺桥、咨卡向阳桥、土官寨桥等,都已经桥下半部石拱保留,桥面已经改造为混凝土平面了。还有的已经被拆除重建或者被掩埋了。

历史长河的轨迹就是沧海桑田,对于马龙的古石拱桥来说同样如此,位于马过河镇河边村的“岁月三桥”也许就说明了这一点。马过河镇河边村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建的虎渡桥,桥面已经改建成混凝土平面;抗日战争中建筑的三拱米轨铁路桥已经停用,变为人文景观;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连通寻甸的连心桥,设计为钢混大跨梁拱桥,两肩又各挑三个小拱,桥面为混凝土平面,成为古为今用的拱桥建筑。所以,“岁月三桥”是清代、抗日战争、现代三个时代的不同石拱桥的缩影和见证。

历史前进的车轮滚滚向前,马龙留给我们多姿多彩的古桥文化不能抹去,保存下来的古桥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古建筑文化的珍宝来维护,看作研究探寻马龙古代交通发展演变的依据来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