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魅力马龙 马龙文苑

马龙文苑

马龙秧歌《石榴花开》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浏览:4807


                                                                          
      地处滇东的马龙,深厚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如同云南有丰富的民歌特点一样,这里也是一片歌的海洋,唱山歌、对山歌也是马龙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马龙秧歌《石榴花开》以其高音调的演唱、丰富的衬词、古怪的押韵、固定的时辰特点、多样的演唱模式、丰富的民俗特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彩而立体的画面,因此它受到马龙人民的特别钟爱,也让多少音乐人为之倾倒。 马龙区山歌《石榴花开》2005年10月31日被曲靖市人民政府政批准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一、马龙秧歌《石榴花开》名称的由来
      关于马龙秧歌的名称,有三种叫法:一是因为它更多是在栽秧劳动所唱的山歌,与稻秧以及栽秧有关系,所以就叫“秧歌”或“栽秧歌”;二是在秧苗移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伏苗,秧苗成活,苗叶返青,田间杂草也开始生长,此时就要薅锄田间杂草,在薅锄杂草劳动时唱秧歌,就把秧歌更具体的叫作“薅秧歌”。在当地栽秧时,从育秧田里把要移栽的秧苗拔起,叫拔秧,也叫薅秧,薅锄杂草其实是薅草,因薅秧和薅草的劳动动作一样,就笼统地把薅草也叫做薅秧;三是因为马龙秧歌《石榴花开》前四段歌词的首句都是“石榴花开”,而把该秧歌叫做“石榴花开”。前两种叫法与农事相联系,是人们劳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后一种叫法是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归纳。

      二、马龙秧歌《石榴花开》演唱的时辰特点
     《石榴花开》演唱是有时辰规定的,歌曲有六段歌词,分别代表了白天的六个时辰,不同的时辰有不同的歌词,六段歌词要押不同字的音韵,这些字都是固定且不可颠倒的,所押的六个字为“清、香、尖、歪、西、乌”,结合时辰可归纳为:早晨清,早饭香,正午尖,下午歪,黄昏西,天黑乌。
      早晨唱清:早上起来,空气清新,一夜的露水,外面湿漉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早晨清新宜人的环境特点,故以“清”为开韵字,唱出了一天第一声秧歌。
石榴花开清,
 花草树叶空气清,
 吸上一口养身气,
 心肺舒畅头脑醒。
      早饭前后唱香:到了吃饭时间,家家户户为下地干活准备饭菜,民以食为天,一阵阵饭菜香气四溢,引得人胃口大开,所以以“香”为开韵字,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榴花开香,
家家做饭炒菜忙,
屋里飘来饭菜香,
惹我口水往外淌。
      正午唱尖:正午日当顶,人们已在田地里辛勤的劳动,当顶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神疲体乏,此时以“尖”开韵,唱秧歌解解暑气。
石榴花开尖,
日头当顶人偷闲,
小哥你莫瞌睡,
当心到田里面。
      下午唱歪:正午过后,日头偏顶,时间已经是下午时分,所以以“歪”开韵。
石榴花开歪,
太阳帽子歪歪戴,
肚子饿得咕咕叫,
还在不送晌午来。
     晌午:在当地请客帮忙,因为劳动辛苦,下午时候要再吃顿饭,补充体力,这一顿饭就称为“晌午饭”,也简称为“晌午”。
     黄昏唱西:黄昏时候,太阳偏西,快要落山了,带着一天辛勤劳动所得,高高兴兴回家了,此时以“西”开韵。
石榴花开西,
黄昏太阳已偏西,
忙完一天好活计,
河里把脚好好洗。
      天黑唱乌:一天的时光结束了,太阳落山,天已擦黑,晚饭也吃完了,又要进入梦乡,此时以“乌”开韵,唱出一天的感受和对明天的向往。
石榴花开乌,
太阳落山黑乌乌,
回家要把饭来煮,
还有圈里那头猪。
      一首秧歌要用一天的时间来唱,在各个时辰唱固定而不同的字,故马龙秧歌各段歌词才会押不同的字韵。所对应的六个时辰,是白天的六个时辰,这是人们集中劳动的时间,与人们的作息紧密联系,顺应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也可以说,马龙秧歌是以太阳为中心,围着太阳转的。正是“晨清饭香正午尖,下歪昏西天黑乌,一日秧歌唱不闲,歌声和着日头欢。”每个时辰就是一首歌,只是使用了同一曲调,即“同曲异词”,所以,马龙秧歌应该是使用了同一曲调的六首歌曲,或者说,是同一曲调的六个场景。

      三、马龙秧歌的流传、传承及发展思考
     《石榴花开》产生于何时,已无据可考,据当地的老人说,他们的父辈、祖辈都在唱,据此推算,马龙秧歌《石榴花开》的流传时间至少有百年以上。秧歌在马龙的流传较广,全县都有演唱的习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对来讲,秧歌在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地方流传要比以旱地种植为主的地方流传广些,这也就符合秧歌在海坝演唱的特点。正如民歌在流传发展中的变化规律一样,《石榴花开》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产生着一些变化,在民间歌手的实际传唱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使《石榴花开》在流变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歌曲的主旋律没有改变,只是在装饰音和衬词上有一些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进入千家万户,人们茶余饭后在村子里聚在一起的机会减少了,有些地方进行了经济调整,把原来的稻田改成了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使原来的“海坝”变成了旱地,使民间“对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是那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的现代艺术,另外,大量务工的外出,现在能演唱和熟悉《石榴花开》的人都在60多岁以上,《石榴花开》的传承后继乏人。现年77岁高龄的马龙县大庄乡新发村的杨星光,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马龙秧歌唱到了省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深入开展,杨星光也因此被批准为《石榴花开》的市级传承人。近些年来,他不但唱秧歌,还教唱秧歌,《石榴花开》得到了传承,但范围却有限。
      马龙秧歌《石榴花开》以其独特的结构、丰富的衬词、古怪的押韵、固定的时辰特点、多样的演唱模式、丰富的民俗特点等,呈现了大容量的文化内容及表现力,为我们展现了一部丰富的生活画卷,其民俗特点,是各民族团结协作,交融发展的真实写照。其时辰特点决定了她是山歌,在对唱时她是情歌,在栽秧和薅秧时节演唱时她是一首劳动歌,故事入歌时她是一首小调,在火把节的演唱时她是一首民俗歌,同一曲调,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民歌中实属罕见。本文仅从其艺术特点、民俗现象等方面做粗浅的探讨,关于其渊源、产生情况和更丰富的民俗内涵、衬词特征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把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首先要及时对其进行整理,收集抢救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留下珍贵的文字、音像资料;其次是要加大传承的力度,“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7]根据现在政府提出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设想,可以集中对非遗的传承;最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从歌曲、歌舞等舞台艺术方面进行挖掘,融进现代艺术元素,通过现代艺术表达方式,呈现给民众更丰富的艺术作品,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其影响力,有朝一日,马龙秧歌定会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大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