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来源: 浏览:7160
《韪书》约形成于1600年前,由纳垢部酋长之后阿编纂而成,阿出生在马龙月望半个山村,他不愿做官,一心专注于文化研究,“”由“田”和“可”组成,表明了他归隐田园、专心撰文的志向。他用三年时间搜集一千八百四十号字母,用三年编纂成《韪书》,字如蝌蚪,又称蝌蚪文,爨人至今习之,《滇略》一书直呼“阿”为“书祖”。《韪书》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一部字典,记录了当时彝族的语言,又是一本占卜之书、爨字之书,这也使得半个山彝族村在彝族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功劳薄”上扎扎实实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明代《一统志曲靖府人物》对阿的记述:阿,马龙纳垢酋之后,隐居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今犹习之,占天时人事亦多应验。
《辞源》对阿的记述。【阿】唐南宁州人,纳垢夷之后。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习之,以为书法。见嘉庆《一统志》卷四八四“曲靖府”条下。
《嘉庆一统志》《彩云百咏》《马龙州志》《马龙县续志》、贵州省《贵定县志》等对阿编撰《韪书》都有的记述。
清代马龙人杜锦在《爨人阿论》(见于《马龙州志》)中说:李唐时,马龙为东爨纳垢部,其后裔有阿者,产于半个山。肤质殊异,能察日杜锦在《爨人阿论》中说:则阿之造象于无,著文为有,非有所承受而能神明干一心以为诸彝宗,可不谓贤哉!就像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史》第一编第十章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和变迁》中所说:文字断不是一人造的,从黄帝以前,必已发生很久,不过书传传说,都说是起于黄帝时代,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史官是管记事的,是用文字的,就都说文字是他所造罢了。汉字的创制如此,彝文的创制也概莫能外,阿整理《韪书》,并非全部是其个人之力,他应该是在前人或他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只不过阿推陈出新、集大成而已。
阿其人其事见于明正德《云南志》卷十武定府记载:土人,字习阿爨字体(如)蝌蚪。明万历《云南通志》、明天启《滇志》均记录“有爨字,形如蝌蚪”等句。雍正元年版《马龙州志》等因此收录之,及至《滇系》等又收录之。为什么在国史中查不到此事?其原因在于,过去乃至现在,国史一般根据方志整理编纂,而方志如一个省的通志,一个府的府志,一个州的州志、一个县的县志,往往自下而上根据村志、镇志乃至家谱等编辑完成,但是,对于复杂的敏威的内容,国史一般付之阙如。
杜锦认为:半个山为龙东偏去城二十余里,山水亦秀爽。但人知其为阿之乡,而阿之为庐与慕不可复识矣。也就是阿属于现在马龙区月望乡半个山村人,现在该村仍有彝族居住。《马龙州志》记载:神宗万历四十年十月,建马龙州及禄劝州砖城。夷俗亦有文字或刻木为契,依山结茅而居。之前马龙的不少古城(如尚灒城、耶城)均为土城,结茅就是编茅为屋,即建造简陋的屋舍。元代赛典赤主政云南后才提倡棺葬和奠祭,因此李唐时的阿可能还是穴居野处,或住茅草房或吊脚楼之类,死后可能火葬,不可能留下什么庐舍或坟墓。
古彝文的历史极其悠久,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已有7000年至1万年。有关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阿拉伯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
关于古彝文的起源及创制者,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如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撰写的《滇略》记载:“阿者,马龙州人,纳垢酋之后,弃官隐山谷中。撰爨字,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名曰韪书。爨人至今习之,为书祖云。”(载《滇略·卷六·献略·唐》)之后明、清至民国的许多汉文文献,如《滇志》《大清一统志》《马龙州志》《滇系》《开化府志》《新纂云南通志》和贵州《大定县志》等,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观点,仅在字句上略有不同表述。其中一些史籍在表述时,认为他不是唐代人而是汉代人。
古彝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呼,如爨文、韪书、蝌蚪文、夷字、倮语、倮倮文、毕摩文等。
2005年,阿的《韪书》入选曲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区文旅局:徐 丹)
上一篇:古诗词九首 文/查荣林
下一篇:市级非遗项目——马龙苗族婚俗